| 潮新闻客户端 王冠 大渡河千里,在乐山汇入岷江。 岷江,这条长江最大支流,它会把大渡河带来的水传递给长江。 而长江,长江万里,东向,最终入海。 我出生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小盆地,人称江南的地方。而这次我要去支教的地方,是大渡河的源头,比大凉山和夹金山还要更西的山中。 所以这一回,我的故事好像就应该是:“人民大学文科毕业,在30岁这年,逆流向上,走回山中去支教。” ——如果我带着傲慢来向您解释这个决定,我一定会用上述这句话来讲述我的故事。 展开剩余91%如果我带着傲慢来向您解释这个决定,我还会继续和你说:我出生在江南的一个小城。 小城下面的小镇,小镇下面的小村。 村子小到,它直到2020年,才通公交车。 我15岁以前的所有生活都在小镇范围内发生,命运后来发生了很多波折,才把我推倒你的面前。不然,30岁的我现在应该还在那个小镇里,做着更劳累一点的工作,操着方言,下班以后去吃一碗雅畈拉面。 没错,小镇的名字叫“雅畈”。您可能已经听我讲述了很多关于这个小镇的故事,但这是您第一次从我口中听到它真实的名字。 然后——按照我的审美——我还会去染一头黄毛。 挑染,加一点点鲜活的绿。 命运的第一个波折发生在我15岁,我侥幸比我的朋友们中考考得更好一些,进入了我们市的重点高中。于是,在他们许多人18岁结束学业,择业、结婚、生子的时候,我还在读书。 三年后,我命运的第二个褶皱到来。我在高考前的全市模拟考时考了全市第一,然后我又在高考中考了全市第八名。和做题相关的一点点天赋,让我进入了中国人民大学。 之后,我像是被浪推高的孩子,更多的波澜顺理成章地砸到我头上。我在人民大学的图书馆里读《苏格拉底的申辩》读到落泪,我在秦始皇陵兵马俑中工作,我发表属于我自己的第一篇历史学入门论文,我从2016年开始写公众号。 在我15岁以前,我并没有预料到:命运之于我,原来竟然如此慷慨。 对于一个疏懒而倦怠的人来说,对于一个眼界有限的“小镇做题家”来说,我已经很难对这些并不费力而得到的东西还感到不满足。 所以我曾说:我在30岁之前,拥有很棒的人生。 这话不是一种显摆或炫耀,而只是一种庆幸与感恩。 如果我带着傲慢来向您解释我的决定,我会告诉你:我用了半生时间,跋山涉水,从乡野走来。然后在30岁时,我决定逆流而上,转身向大山走去。 所以,我去大山里,是想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,像我一样,看看“更好”的世界。① 所以,我希望知识成为他们的“阶梯”——帮助他们走出大山、去看世界的“阶梯”。② 所以,支教这件事,是我想送出的一件“礼物”。③ 综上,如我标题所写的一样:“人民大学文科毕业,30岁,逆流而上,去山中支教。” 如果我带着傲慢向您解释我的决定,那么“人民大学文科毕业,30岁,逆流而上,去山中支教”,这就是我会讲述的故事。 那,真的是这样的吗? 是这样的,但又不仅这样。 我前面和你说的所有话都完全诚恳,讲述的关于我的故事也完全真实。 上面那些话都对。 但我还有一些更真诚的话要说。 我对第①句话进行补充:我去大山里,是想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,像我一样,看看“更好”的世界。 我想鼓励孩子们去看看的,不是一个“更好”的世界,而只是一个“不同”的世界。 雪山的孩子们拥有他们原本的生活,一如江南的孩子们拥有他们原本的生活。 大山的人们拥有他们原本的生活,一如大海的人们拥有他们原本的生活。 东方的人民拥有他们原本的生活,一如西方的人民拥有他们原本的生活。 谁比谁的生活更高贵? 只有互相对完账以后,你才会发现:生活就是生活,各有千秋——各自生活而已,生活方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 所以用“逆流而上”解释我的决定不太合适。 上下游只是地理上的概念。 不能用“逆流而上”这样带有傲慢嫌疑的说法,去显示我作为一个“逆流者”的“慷慨”。 我带给雪山孩子们的东西会和我带给江南孩子们的东西一样:鼓励他们去见见世界,见见不同的生活,然后做出选择。 ——只是见见不同的世界而已。 但见见世界是必要的。 与世界相遇本身是必要的。 因为“无知的选择”和“没有其他选择的选择”并不是真正的选择。 无论在哪里的孩子和人们,都应该永远保有选择的权利。 我要纠正第②句话:我希望知识成为他们的“阶梯”——帮助他们走出大山、去看世界的“阶梯”。 我教给学生的知识,是他们去看更大世界的“阶梯”,但又不仅是“阶梯”。 我的大学朋友L,她会经常轻视我所教给学生的“知识”内容本身,即使她同时认为这些“知识”是“必要”的。 她认为要学好知识的最大原因,仅仅是“考高分,才能去看更大的世界”。( 更让人感到不安和困惑的是:越来越多我的学生们,也开始认可这句话。) 我并不完全同意。 确实,知识可以理解为阶梯。 但知识不仅应是“去看更大世界”的“阶梯”,知识更应是我们成为一个“好人”的“阶梯”。 知识是道德的前提,知道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才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善的行为,避免恶的行为。 知识是一个好人的前提。学了知识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人,但不学知识肯定不能成为一个好人。 学习的最终目的,肯定不能只是让人考出一个高考中的高分。 如果您允许我来理解教育真正“应该”有的目的,我会说,教育的目的,是让人成为一个“好人”。 知识从来不该只被理解为通往“更大的世界”的阶梯。 因为这些知识本身,才是真正的“更大”的世界。 当我在说“更大”的世界时,我没有在说灯红酒绿,我希望最后能让你热泪盈眶的,是那个无所畏惧的开场白:“现在,我要开始演示世界体系的框架。” 当我在说“更大”的世界时,我没有在说声色犬马,我希望你被震撼的,是那个破空而来的“公设”:“那么,我们还需要引入另一个公设:光速不变。” 当我在说“更大”的世界时,我没有在说纸醉金迷,我希望跨越两千年的时空,最后击中你的那颗子弹,是:“未经审视的生活,是不值得过的。” 我的朋友,知识不是梯子,知识是好的。 知识本身就是好的。 我走过两千公里,把我的知识带进山里去,带给雪山的孩子,确实是想给他们更多的可能、更多的机会、更多的选择。但除此之外,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把我虽然有限的知识带给我所有的学生,只是因为:“知识是好的。” 就算不考试,知识也是好的。 就算不去大城市,知识也是好的。 就算去了大城市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大山里,知识,也还是好的。 我抛去了所有的说理和论证,我只想握着你的手,流着眼泪地告诉你,再一遍:知识,本身就是好的。 做一个好人,学好的知识,怎么能是一件需要计算额外得失与利弊的事呢? 关于第③句话:支教这件事,是我想送出的一件“礼物”。 支教这件事,不仅是我想要送出的一份“礼物”,也是我自己将会收到的一份礼物。 我们可能已经花了太多精力在琢磨“获得”什么上了,并且习惯于用“获得”的东西来衡量自身的价值。以至于我们几乎忘了,真正定义每一个人最终价值的,除了“获得”之外,还有你“给予”的东西。 我们终将死去。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次死亡:第一次是脑死亡,也就是生理上的死亡。 第二次死亡是追悼会,大家确认了我的离开,所以这是社会属性的死亡。 然后最后一次死亡,是在很多年后,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我的人离开,于是我被这个世界彻底遗忘。从此,这个世界上关于我的记忆全部消失。 第三次死亡将在生理死亡和社会死亡之后到来,这意味着,“被彻底遗忘”才是最终的、真正的死亡。 你来时两手空空,你去时两手空空。 所以,真正定义你的最终价值,是人们对于你的记忆,是人们记住你的方式。 而人们记住你的,不仅是你“获得”了什么,还有你“给予”了什么——甚至,你所“给予”的东西,才更容易被人铭记。 所以,我真诚地希望:我还给这个世界的东西,应该多于我得到的。 我从未希望大家用“文科生”、“历史系学生”、“人民大学毕业生”或者“历史老师”这样的方式去记住我。 这些都只是“我所得到的”,或者“你所认可的我”,而已。 我在本文的开头就说了,这些一个小镇做题家通过做题所得到的东西,只是我的幸运,并不是我的成就,更不是“我”。 但是,“一个支教的乡村教师”。 嗯。 也许,我可以用这件事,开始向您解释“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”了。 大约十年前,我从大学毕业,回到家乡的小城教书——相信我,在十年前,这还不是一个非常“通常”的选择。 以至于那时,我和我大学里的导师告别,说我要去做中学老师的时候,老先生愣了半晌,才终于带着复杂的情绪说:“我本来还想和你说,研究生就不要在本校读了。孩子啊,我本来都准备好帮你写推荐信了。” 以至于刚开始工作时,单位的师父介绍我时,会半调侃地说:“这小子哟,他可是从首都来的。” 而我。 我总会很没大没小地纠正我师父说:“不,我是从小镇下面的小乡村来的。” “而且我从未离开。”我进一步补充说。 “从乡野走来”并不止是我的起点,它反而是我一直所追求的真正目的。我的人生并不应该是那种“从乡野到城市”的“励志”故事。 不,那就把我看得太小了。 我的朋友啊,我想要燃尽我一生去讲述的故事是:我从乡野走来,我从未离开,也从未想过离开。 15岁以后,我的命运发生了很多的波折,它确实把我推离了我出生的那个小镇,把一个内向、拘谨、害羞的小镇做题家推到了你的面前,最终形成了你今天所看见的我的样子。 时间一转眼又过去了15年,但我自己庆幸的是:我的灵魂依然还是那个15岁的灵魂。 离开小镇的这15年来,我一直没有在只做“有利”的决定,我一直在尝试去做“正确”的事情。 这就是我做出这么多并不“通常”的“逆流”决定的原因。 这话听起来很像一种虚假和伪装,对吧? “等他以后吃到苦头了,他就不会这么装了。”对吧? 没关系。 我已经为自己的任性吃了足够多的苦头。 但再过一个,或者两个,或者几个15年时,你最终会相信的:他啊,还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。 当清风穿过我,你终究会发现:此人此身此心,确实一无所有。 故事的开头,我告诉你说,30岁以前,我拥有很棒的人生。 但这不够。 还不够。 我的朋友,这远远不够。 查拉图斯特拉在像我这样年轻的时候,走上山去。他去和鹰与蛇为伴,去安享他的智慧和孤独。 但终有一天,他会选择再下山去。 因为他那无耐性的爱最终会泛滥成河,奔流而下,流向日出和日落的地方。 因为他的灵魂最终从沉默的群山和痛苦的雷鸣中呼啸而出,奔向山谷。 因为他的愤怒和悲悯在长达十年的冰雨和风暴之后仍然在耳边低语——它们最终拒绝熄灭。 因为,一个人若是只为了自己的功利而自私地活着,那该多无趣啊。 于是他裸臂赤脚,只穿一件单衣,从山上走下。 于是,他要犯下那可怕的不敬神和蛊惑青年的罪。 于是,我希望你们所有人,拥有比我更棒的人生。 发布于:浙江省
|